导读:在医药行业中,原研药一直占据霸主地位,而近年来,为摆脱进口依赖,我国政府多方面入手支持新药研发。仿制药实用、周期短,但全新的一类新药研制才是我国医药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化学合成物,1.1类新药可以说是中国药企走向国际舞台的必备王牌。
据了解,2013年全年及2014年上半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的1.1类新药临床申报名单中,已知功能的抗肿瘤药物共33项,约占申报名单的30%,无疑是最受药企重视的种类。
1.1类新药,即在国内外首次上市销售的化学合成药品,需要经过合成、提纯、动物实验以及四个期段的临床实验等重重手段来确保其安全、有效,是高投入高风险的一类药物。
“从确认药效、提取合成,到确认分子式,再进行动物实验,这个过程花费了公司近四千万的资金,还不算国家项目资助资金在内”,一西南地区药企高管向记者解释其公司研制1.1类新药成本时说道。
这还仅仅是研发前期,“接下来的临床试验成本则更高,筛选条件合适的试验医院及人员需要近1年时间,四期临床试验的人数越往后越多,成本也越来越高。”该药企高管继续说道。
但总有药企迎难而上,近1年半的CFDA批准进入临床申报阶段的1.1类药品申请共有118项,肿瘤项目依旧为新药研制热门,这可归结为两个主要原因。
其一,抗肿瘤药物市场庞大,且增长迅速。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自从2007年超越降血脂药后,抗肿瘤药一直是全球医药市场的领头羊,2012年的销售额超过700亿美元。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民众收入储蓄增加,人们更趋向将恶性肿瘤疾病看做可长期治疗的慢性病而非绝症。中投顾问的《2014年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调研报告》中认为,目前我国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在400亿元左右,年均增速在20%左右。
第二个原因是,1.1类抗肿瘤新药的研发成功会带来大量收益。药品市场上,药效稳定的新来者往往会带来巨额利润,事实上,即便是首仿药亦如此,以创新冠军恒瑞医药为例,其于2002年前后推出多西他赛、奥沙利铂首仿药,2003年至2008年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从0.85亿元涨至5.7亿元。作为以往从未在市场上市销售的1.1类新药,只要通过临床试验并获生产批示,定将是药企的明星产品,成为攻占全国甚至全球市场的“核武器”。
除此之外,抗癌新药可能会比其他的新药更容易获得上市许可证,据英国癌症学会引用的统计资料,1995年以来,在西方跨国制药公司提出新药申请的974只抗癌新药中约有18%获准上市,而在此期间,其他新研制药物被批准上市的几率则在5%以下。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