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06年为分割线,我国药品审评被划分为两个极端:大跃进与大塞车。尽管近年来,CFDA一直在寻找一条既保效率又风险可控的科学审评道路,但“不知何故”,这条路一直未找到。
如果药品审评提速成为事实,药企的研发热情将重新被点燃,积极性大大提升,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最终建立起良好的研发创新环境。市场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价格的比拼,而是疗效、质量及科技含量的优胜劣汰,那些真正有研发创新实力的企业,会成为领先者。当然,需要警惕的是,大跃进再次来袭。
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将写入新修订《药品管理法》中的消息,搅动人心。不少观点指出,我国现采用的药品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捆绑式”管理,造成了大量低水平重复,也导致了创新不足。更重要的是,药品质量难保障。
如果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成为事实,重复建设将减少、药品责任主体将更明晰。然而,在我国国情与欧美发达国家真正的创新尚有差距的背景下,这同样可能会造成药品上市许可数量过多,而不利于对其进行药品上市后监管。
2014年,加快医师多点执业被列入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各地也陆续放开了限制医疗市场资源流动的手。其实,医师多点执业已经推行多年,但成效不彰。此番再推动,情况会否改善?
如果医师多点执业成为事实,医疗资源将不再集中在公立医院手中,民营医院人才问题将得以解决,医生一直抱怨的收入水平将会提升。更重要的是,对于医改的目标之一看病难问题,由于各地医疗资源的自由流动将得到有效缓解。
自2009年医改以来,官方一直大力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办医。乍一看,社资办医推进成效不错,但现实是玻璃门仍在、天花板未拆。即便是在利好政策频出的2014年,盘踞在社资办医头顶的雾霾也未散去多少。
如果社会资本办医无门槛成为事实,短期内或许无法撼动公立医院的强势地位,但长期来看,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将会打破现有格局,最终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但需要注意的是,资本的逐利性以及监管的匹配跟进。
政府行政化干预,左右着公立医院的发展。因此,公立医院去行政化,让监管者管好该管的、放开不该管的,也被视作公立医院改革的发力点。但时至今日,连取消行政级别这个医院去行政化的第一步都没迈出去。
如果公立医院去行政化成为事实,意味着将进入法人治理结构,有更多的自主权,医院将对公立医院改革有更高的积极性。而没有政府的大山依靠,再加上民营医院的竞争,公立医院就必须提升自己的医疗服务质与量,提升患者满意度。
2013年年初开始,卫生部多次提出并鼓励大型公立医院和基层医院进行医联体构建的探索。但从各地的动作来看,除北京外其他省市少有探索医联体建设的消息。而对已形成的医联体,业界评价多是“不过尔尔”。
如果医联体成为事实,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地位将会明确,大型综合医院的技术优势和龙头作用将得到充分利用,进而形成分级医疗服务模式。不过,目前医联体只是大医院跑马圈地的手段,真正要建立的是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多维度三级联动的紧密型综合性医联体。
从重庆药交平台到广东药交所上线,药交所模式似乎渐成解决招标诟病的有效第三方。但药交所模式也导致了中标不签合同、无法及时供应或配送等问题发生,如何在发挥最优作用的同时减少弊端产生仍为关键。
如果药交所模式全面推行成为事实,意味着行政主导不复存在,药品招标将还权给医院及市场,真正实现量价挂钩。政府做的更多的是监管的事,建立一个充分开放、公平竞争的平台。而对企业来说,价格问题仍然会是绕不开的话题。
医院药房托管因成为权力寻租、垄断资源的手段,而被大多数人否定。在湖北率先重启药房托管的影响下,今后这饱受争议的模式会否达到让权力退出,破除以药养医、促进医药分开的作用?
如果药房托管回归成为事实,医生和药商之间的利益关系将得以切断,并达到杜绝大处方和商业贿赂,遏制药价虚高的目的,看起来很美好。但从过去的经验来看,药房托管并不能撼动药价虚高,还可以引发新的问题,如垄断、腐败等。
针对基层用药中的种种问题,卫计委表示在全面配备、优先使用基药的前提下,允许基层医疗机构在医保目录范围内选择一定比例的非基药使用,以保障基层药品供应。只是,此举的有效性有待观望。
如果基层用药全面放开成为事实,意味着基层用药品种的增加、用药档次的提高,患者在社区医疗机构和卫生院选择用药的范围扩大,基层与大医院用药衔接也更加方便。但还是要避免政策在执行中变形。
时隔两年,短缺药定点生产招标在2014年有了推进之举,对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甲疏咪唑片、洛贝林注射液以及多巴酚丁胺注射液四个短缺基药品种实行定点生产招标。这一举措,不禁让人浮想是否今后短缺药定点生产招标会全面铺开。
如果短缺药全都定点生产成为事实,最大的意义在于这些药品将不会再从市场上消失,老百姓都可以买到。同时,也意味着国家要不就提升短缺药的价格,要不就给予财政补贴,确保企业愿意生产这些药物。
一直占主导地位的按项目付费制度虽操作方便,但被公认为推动医疗费用不断升高的原因之一,面临改革。目前,仍处在探索阶段的按病种付费,有望从总额预付上先进行突破。至于改成后的付费方式,会否成为医保支付改革中最得人心的选择,尚需拭目以待。
如果医保支付按病种付费成为事实,医疗支出将会大大减少,医院也不会再追求大处方。而在临床用药的选择上,高价药会被冷淡,高性价比的一线药物将成为主流,特别是一些质优价廉的药品迎来增量。
“三保合一”整合拖拖沓沓,中编办在无奈之下,开始考虑成立一个类似“医保基金管理中心”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统一管理。这或许意味着,人社部与卫计委的医保管理权之争会落得鹬蚌相争的结局。
如果医保基金第三方管理成为事实,由卫生部门管理存在的利益输送问题或能避免,对于医保资金的运作将会更加高效和透明。不过,第三方如何保证独立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据说,2013年年底之前,我国将完成75个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但至今,具体的情况貌似仍未见踪影。而规划“全面开展其他基本药物品种质量一致性评价方法和标准的制定”的2014年,也还未有权威的消息流出。
如果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如期完成成为事实,意味着我国仿制药的质量皆能媲美原研药,我国产品质量以及市场竞争力将会大大提升,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当然,一致性评价也会带来行业的洗牌,特别是对于一些普药而言,更是如此。
暂无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4-2016 北京华信依耀工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10329号-1